Author: --
Size: 扇骨│长33.2;宽2.5;高2cm;重53g;扇面│长48;高18.6cm
Signed and dated: 1928年作
Estimate:
Final Price: RMB 1,000,000
出版
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18号。
《竹素流风:金西厓刻竹拓本》(上海:可读庐,1933),线装本,无页码。
《竹刻》(北京:人民美术出版社,王世襄编着,1991),页47。
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金西厓着,王世襄编,2003),页271。
释文
「寄语庵前抱节君,与君到处合相亲,写真虽是文夫子,我亦真堂作记人。茗簃书坡之句。」
「乙丑(1925)五月北楼画西厓刻。」刻铭并款识
「式之」、「金」印款
「癸酉(1933)新秋雨夕以砚注承墀溜写之。朱之哲。」
「朱之哲」朱文印
「金拱北画 蕉仕女图扇骨」为画家金城画仕女,金西厓所镌竹刻精品,雅逸士气,清丽可掬。着录于手稿本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扇骨第118号:「白竹韩式。章式之书行字。拱画仕女,乙丑(1925)五月。阴文(又)。戊辰(1928)八月十七日刻成。丁亥(1947)九月卅日加式之二字印,次月又加一金字印。已装。」(注释1)
竹刻书画大多出自书画家之手,即使是刻者自书自画,亦十之有九为缩临或摹拟名家之作,所追求者,自以表现书画之意趣为多。此即以雕刻(竹刻)再现书画,以「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」为技法特色,是清代晚期竹刻艺术最重要的发展,金西厓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竹刻家。西厓竹刻作品采用其兄金城(1878〜1926)(图1)之画稿者,于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所见,就有一百五十余件。金西厓曾回忆金城为他画稿的过程:「伯兄北楼殚思画学,每取砚池余渖,于臂搁箑边为作小景,付余镌刻。」(注释2)可知两人合作刻竹,是先由金城画好竹刻画稿后,再交付给西厓镌刻。此作刻写仕女坐于芭蕉之下,芭蕉枝叶、石座以及仕女衣袍上的皱折,以简练的深刻线条勾勒出之,刀痕微见轻重转折,变化多姿,予人充满健劲与弹性之感。仕女发髻则施以浅刻毛雕,如春蚕吐丝,纤毫毕现,可谓刚如铁画,媚若银钩,形成活泼有趣的鲜明对比。
此作并刻书法家章钰(1865〜1937)所书东坡诗〈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‧此君庵〉:「寄语庵前抱节君,与君到处合相亲,写真虽是文夫子,我亦真堂作记人。」东坡爱竹、写竹又画竹,多篇竹诗名作更为世所传诵、脍炙人口。此诗将竹子拟人化,称为「抱节君」,也就是抱持节操的人,此诗译为白话为:我要告诉庵前的竹子,无论是在何处,你我都是最亲近的知己,因为帮你作画的虽然是「墨君堂」的文与可(文同,1018~1079,苏轼表兄,以画竹闻名),然而我才是〈墨君堂记〉的作者啊。此诗天真烂漫,机趣横生,殊堪玩味。章式之行书爽飒秀劲,雅韵深致,与东坡竹诗、西厓竹箑,三者洵乃相得益彰也。
金绍城,一名城,字拱北、巩伯,号北楼,又号藕湖,浙江吴兴南浔人,为金西厓长兄。民国初年曾任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、国务秘书等。亦是书画家。任议员时,参与筹备开办古物陈列所,倡议将故宫与热河行宫所藏金石书画,于武英殿设陈列所公开陈列展览。曾献画于宫禁,溥仪赠「模山范水」匾额。(注释3)山水承马夏、人物楷模唐仇,花卉善用恽南田没骨画法,摹古而兼能创新。与陈师曾、周肇祥等人于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,广招学生,与日本交流画艺,被推为北方京津画派领袖,时称南张(大千)北金。金城对于传统绘画技法与理论研究亦深有造诣,着有《藕庐诗草》、《北楼论画》以及《画学讲义》等。
章钰,字式之,号茗簃,别署坚孟、茗理、蛰存、负翁、晦翁、长孺、曙戒学人、北池逸老与霜根学人等。室名永思堂、崇礼堂、算鹤量鲸室、四当斋与听鹃僦舍等。江苏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,清末民初藏书家、校勘学家。光绪十五年(1889)中举人,肄业于苏州学古堂。后又问业于俞曲园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中二甲进士,以主事任用,签分刑部湖广清吏司行走。先生报到后即请假回家侍母,江苏巡抚奏准留籍办学。他从创立小学入手,于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成立初等小学堂40所,同时开学。当局以其办学劬劳,保加四品衔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入两江总督幕府,移家南京。宣统元年(1909),奉外务部调用,充一等秘书,庶务司帮主稿,兼任京师图书馆编修。辛亥革命后以清遗民自居,侨居天津近二十年,以校书遣日。临终遗命以故国冠服敛。(注释4)
扇面为画家朱之哲所绘高士观瀑图,画象集中于左半部,扇面右半部多留白,高士立于画面右下角落,正远眺左上树丛中如细绢流泄而下之瀑布,水雾氤氲弥漫于树丛间。朱之哲(生卒年未详),字绳兰,宛平(今北京市)人。湖社社员,山水用写真笔法,苍茫磊落,气魄雄厚,为识者所重。
注释1:金西厓,《金西厓竹刻作品目录》手稿本,无页码,扇骨第118号。
注释2:金西厓着,王世襄编,《刻竹小言》(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3),页9。
注释3:陈宝琛,《沧趣楼文存》卷下〈金君巩伯墓志铭〉,页47,引自:林志宏,《民国乃敌国也: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》(台北:联经,2009),页456。
注释4:张尔田,《遁堪文集》卷2〈先师章式之先生传〉,页31,引自:林志宏,《民国乃敌国也: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》(台北:联经,2009),页473。